欧洲车险定价的发展及汽车风险分级
前言
对承保车辆的承保风险进行准确的预测,并分别制定对应的车险保费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2014年4月和10月,保险行业协会先后两批发布36款车的零整比信息,引起保险及相关行业的极大反响,针对不同车型的赔付风险制定不同保费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以下将重点介绍欧洲车险定价的发展以及汽车赔付风险分级制度的实施,希望对中国的车险改革有借鉴意义。
欧洲车险定价发展历史回顾
50年代的欧洲,二战的影响逐渐消退,百废待兴,各个行业都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轿车再次走入家庭。汽车厂商加班加点生产,以满足人们对购买轿车的强烈需求。由于欧洲各国都制定了有关交强险的规定,因此伴随着新车销售的增长,车险业务也在迅猛增长。良好的市场环境以及缺少更多的竞争主体的事实,使得汽车厂商无暇顾及售后市场,保险公司也无需对车险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这个阶段的保险产品相对单一,且仅考虑车辆外观尺寸对保费的影响。
80年代,欧洲经济发展态势依然良好,新车销售还在持续增加,车险业务也随之持续发展。但是相对于50年代,消费者可选择的汽车品牌增多,可选择投保的保险公司也在增加。以西班牙以为,50年代大约有10家保险公司经营车险,到了80年代,这个数字超过了100家。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汽车厂商和保险公司都在用“价格战”的方式吸引客户。汽车厂商新车销售利润下滑,因此开始重视售后服务市场,特别是原厂零备件的销售。保险公司也在使用投资收益弥补车险承保收益的亏损。这个阶段的车险产品更加丰富,保费厘定开始基于车型设定,车损险得到较大发展。汽车赔付风险分级制度也是在这个时间诞生的。
时间发展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欧洲经济出现衰退。新车销售量不断减少,不同汽车厂商之间的竞争异常残酷,厂商不得不更加关注售后市场的发展,甚至不惜重金投入宣传。保险公司方面也出现投保不足的现象,为了鼓励车主购买更多保险产品,保险公司推出基于使用承保等新的保险产品。由于经济的下滑,这个时期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已经不能弥补车险承保亏损,很多车险公司处于亏损状态。
除了经济环境的外部影响,人工成本持续上涨以及由于新技术的应用导致汽车越来越不易修复的现实,也在不断增加车险公司的理赔金额,使得车险经营雪上加霜。残酷的现实使得更多保险公司关注不同车型的承保风险,以及参考汽车赔付风险分级结果精细化地厘定保费。
车险风险分级方式介绍
上个世界六十年代末,瑞典保险行业维修协会